查看原文
其他

胡海泉回应商业纠纷:很多人只看了新闻标题,就说我被强制执行了|腾讯新闻贵圈

杨溪 贵圈-腾讯新闻 2022-03-25


文 | 杨溪
编辑 | 露冷

出品 | 贵圈·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


*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12月2日,“胡海泉公司被强制执行2115万”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当晚,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该执行信息产生于公司在正常基金投资业务中与合作机构之间的普通商业仲裁案件,该案件发生后,公司与该机构进行积极协商,被投资方也在积极持续回款中。

 

胡海泉是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40%。他告诉《贵圈》,公司曾发行过一支文创类基金产品,融资方是做演唱会的,但由于2020年演出市场低迷,导致回款延期。“其实他们也在积极回款,不是一分钱没还。”胡海泉解释,合作机构有权申请强制执行,公司也有权提出异议,他们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已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目前还没有定论。”

 

这件事给胡海泉上了一课。“要积极地面对商业纠纷,提高管理基金的严谨性。”他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后续融资方还款确实有压力,也无其他担保物可抵押,“我们作为基金管理公司,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商人翻车”是人们乐见的新闻,更何况这个商人还是明星。“很多人只是看了一个新闻标题,就说我被强制执行了,甚至还有人觉得我违法了。”胡海泉觉得又好笑又无奈,“要是真在乎,那气死了。”无论是在投资圈、创业圈还是演艺圈,“出来混”靠的是自己多年累积下的口碑和声誉,这“不是一两件事能够改变的”。

 

“精明”是人们形容胡海泉的高频词。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他总是出现在“吃瓜一线”,面对各项游戏规则游刃有余,被尹正形容为“一只奸诈的老狐狸”。

 
▲ 《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李响夸胡海泉“琴棋书画样样俱全”


但“老狐狸”也有另一面。11月17日是羽·泉组合出道23周年纪念日,胡海泉在微博发了一张合影,隔天就是昔日搭档陈羽凡的生日,他提前送上祝福,亲切地称呼对方“我兄台”。在他名下的北京就是巨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陈羽凡仍是股东之一。

 

两人的关系经常被外界解读为“塑料兄弟情”。胡海泉是其中“应负主要责任”的一方——2018年,陈羽凡因吸毒被行政拘留,胡海泉在微博上连发了十个“为什么”。那次著名的“割席”成了他身上最大的槽点。网友调侃,后来每次看到胡海泉,脑子里都是他多年前的“发疯文学”。许多人口中,这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的铁证;而在另一群看客眼中,这个回应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公关。那是羽·泉组合成立的第20个年头,筹备已久的巡回演唱会打了水漂,在公司利益受损与被骂之间,胡海泉选择了后者。

 

再后来,“生意做得好像挺大”“在搞什么投资”取代了歌手这个标签,成为胡海泉给外界留下的首要印象。人们不太能说得出他到底在做什么,但反正,“已经是一个商人了”。确实,商业查询平台显示,胡海泉任职于58家企业。他苦笑着解释,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业公司只有巨匠文化和聚匠星辰,还有两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余是他参与投资孵化的企业,“股份穿透之后跟我有关联,但那不是我的,老板是别人。”

 

在胡海泉眼里,自己仍然是个喜欢问一些终极问题的人: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真正值得奋斗的是什么?一旦开始思考这些宏大的问题,眼前的事情似乎就解决了大半。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写诗,后来进了娱乐圈,自省的思维习惯支撑他经历行业的起起伏伏,“看到一些现象,面对一些结果,也在反复验证自己的思考。”他不断修正答案,试图从各种各样的兴趣里寻找自己的使命。

 

去北大读EMBA,参加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看各种各样的项目书,考主持人证,研究直播电商……胡海泉一直没闲着。歌手的光环早已褪去,如今他的身上又增加了许多标签:主持人、老板、投资人、带货主播……他坦然地拥抱变化,“委屈早就消化掉了,也没什么不甘。”

 

物理时间更多还是花在文娱行业上。胡海泉现在同时在录两档综艺,一档是户外音乐旅行综艺,“能到处走”。另一档是职场观察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 3》,他以管理者的角度提出观点、表达看法,赋予自己辅助职场新人的社会价值。也引来不少争议,有网友用“爹味”来形容他的发言,但也有人认为,“是很好的长辈朋友”。

 


以下是胡海泉的自述。

 

01

瓜就在旁边,它撞着我了

确实应该减肥。《披荆斩棘的哥哥》录制第一天,我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是33位哥哥里最胖的。团队给我起外号叫“胖宝”。录节目是个减肥的好机会,每天有大量的练习,累得吃不下饭,流很多汗,一天能湿透好几件T恤。

 

很多人说哥哥们看起来每天都过得很轻松。怎么可能?我们排练的素材,在节目里估计也就用了5%。大家看到的舞台表演,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达成的。辛苦是必须的。每次录制期间,连续几天都睡不好。经常是凌晨2点多从排练室回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连跟宿舍的兄弟聊八卦都没时间。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起来化妆,很像上大学时赶早自习。

 

相比之下,真人秀的部分更有意思。我也喜欢看。有些时候我不在场,看节目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从侧面更了解我身边的这些人。吃瓜纯属偶然。不是我主动去吃瓜,瓜就在旁边,撞着我了。结果这变成了我的人设,哎呀,没想到。

 

我没有刻意要扮演什么人设,也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无论是导演组还是我本人,都没有说我要在这档节目里承担什么角色。偶尔去当个“值日生”,也是因为我比较擅长主持,就帮个忙。

 

▲ 胡海泉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客串主持人


有人说你看上去挺狡猾的,其实不是。第一次公演组队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在这档节目里最重要的其实是“赢”。符合节目规则的前提下,为自己的团队去努力,这是应尽的责任。否则我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游戏呢?虽然我们不在乎结果,或者说比较容易豁达地看待结果,但是沉浸其中的时候就应该在乎吧?

 

《披荆斩棘的哥哥》塑造了几十个不同的人格IP。拿我来说,观众对我的评价更多是音乐专业以外的东西,比如去辅助协调、为团队出谋划策。这其实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不过以前没有这样一档真人秀让大家看到而已。

 

我在其他的职业身份里面,几乎每天都在想办法达成共识,弥合不同意见。我不相信有达不成的交易,只不过看你怎么沟通。也可能我天生比较适合做关系的纽带。昨天Paul哥和小春哥在群里说要聚会,第一个就@我,感觉就是“大哥发任务了”。没办法,他们觉得好像就应该由我来组织——我是群主。住进宿舍的第一天,大家互相都不熟悉,我觉得应该有个群,让大家快点熟悉起来。相对而言,我认识的人最多,所以不到48小时,我就拉了个群。

 

群里不聊工作,就是分享生活,互相鼓励,偶尔发发生日祝福,但是没人发红包。我只是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社交生态,你会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人有趣,有的人很严谨,有的人非常深情。也有人一直沉默,像Jerry,他不怎么看微信,所以也就不怎么发言。高瀚宇最搞笑,一个表情包可以连续发20遍,霸屏。

 

《披荆斩棘的哥哥》就像个夏令营。我在里面认识了一帮同好,玩得特别开心。上初中时,我参加过一次全国文学夏令营,后来跟那些同学通信、当笔友,有好几年之久。大家会怀念那个夏令营,但是慢慢会淡忘。

 

到我这个年龄,资源稳定,形象也更稳定,一档综艺不会让我的事业有什么天差地别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多了些朋友,更懂得控制自己的体重。节目录完,我的体重反差最大达到过10斤。到了《令人心动的offer 3》里,又有点反弹。做艺人这些年,我一直在跟美食做斗争。但是“吃”这件事,哎呀!它是我生活里特别美好的部分。至于控制饮食嘛,尽量吧!

 

02

我慢慢意识到,以结果为导向没什么好下场


做生意就等于精明,这是很离奇的说法。那些报道我看了,说我有多少家公司。我不否认,我本来就在做这些事情。我们这个物种很懒,总喜欢用简单的标签去理解一个人、一件事。


别人怎么看我其实不太重要。如果“生意人”和“商人”没有贬义,我能接受。但实际上,在这个年代,这都不是什么特别好听的标签。我们本来很重商,但又都蔑视这几个字。好像做生意、做买卖的人,都是黑心肠,不是好东西,老板都是讨厌的人。其实创业者和企业家是非常珍贵的社会元素,而且生意人、企业家和创业者也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在我这儿只分两种人——投资者和投机者。投资者也不只是投钱,热爱一件事情、愿意一直花精力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都是投资。

 

▲ 2013年12月14日,胡海泉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MBA的分享会上给同学们做讲座


投资也有成功有失败,很正常。30岁出头的时候,我还很在乎结果,经常纠结、痛苦,给别人也带来很多麻烦。后来我意识到,保持热情需要一个更长久的动力,要回归到一个终极目标,思考一件事情真正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一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眼前的事情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我慢慢意识到,以结果为导向没什么好下场。

 

我那么热情地开始关注其他行业的创业,读大量的书,也不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结果。包括最开始做投资,哪怕做到后面越来越规范化,我也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但是我们要尊重合伙人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趣的部分其实是满足好奇心。每天都是新的,我能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去判断趋势,在趋势里找到一个落脚点。成功是显性的。哪个项目成功了,大家都会发个朋友圈。怎么没人发那些投了没中、退不出来的项目?我们其实是用大量的失败去推演出一次成功,再用一次成功的回报覆盖所有的失败。就算我的判断是错的,也无所谓,反正明天早晚会来。

 


参加《披荆斩棘的哥哥》也是一样。大体上我知道它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但是它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其实我们当初也不知道。敢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需要一点冒险精神,如果它没有成功就相当于投资失败。过往也发生过这种事情,投入很大的热情和精力,结果节目本身不如人意,那也要认命。

 

现在比过去忙。至少比我只做歌手、音乐人的时候忙。这也没什么不好。经常有人问我,以后打算干什么?难道人就要分阶段去做单选题吗?我是一个体验主义者,任何没做过的事我都很好奇,哪怕不是这个行业的事,我也是一样的逻辑。一切无外乎都是兴趣使然。况且,音乐是我最大的兴趣之一,而不只是一项工作,它固然成为我很重要的一个职业标签,但它更是我的爱好。《披荆斩棘的哥哥》创造的合作契机非常引人入胜,像《什么是快乐星球》,哪怕歌词只有几十个字,都是六七个人一起写出来的,这种感觉非常美好。

 

03

既然一切都是被互联网改变的,那我就去理解和拥抱它
 

我每周都要直播带货。圈里人对我的工作状态和职业身份都略有耳闻。《披荆斩棘的哥哥》导演组一开始找到我,说这档节目可能要录很久。这对我而言是个很高的要求。但我觉得它值得一试,也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斜到这个项目上。后来我们就在录制地海口找了一个直播间,为了录节目去调整其他工作的档期。

 

▲ 胡海泉在直播间带货

做主播太辛苦了,远比传统行业累。我创下过11个小时的个人直播记录。那11个小时里 我一直在不停地说话,还要保持高亢的语调。如果驱动这件事情的热情和逻辑不足,真的很难做到。整个文娱行业都在转型,直播带货无疑是我们这些人的一个创业出路。但如果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挣钱的门路,基本上不会有好结果。

 

说实话,我也没想到直播电商会成为我的创业方向。作为品牌孵化投资人,我越来越意识到,这里是主战场。想要影响年轻人的消费决策、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不在这儿发力去哪发力呢,难道还去投电视广告、街头广告吗?这是不可逆的趋势。

 

我一直试图全面拥抱改变。刚出道那会儿,《最美》《冷酷到底》这两张专辑都是当年的内地“销冠”,发行量破百万,而且那时候正版和盗版的比例是1:20——真实销量不知道有多少。在传统唱片时代,销量就是影响力指数。到了2003年以后,整个行业实体唱片的销量都在下滑,再大牌的歌手发一张专辑也是寂寂无声,像投到大海里一样。我一下子有了危机感,也想寻求转变。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个行业的未来以及自己的出路,花更多的时间研究互联网。

 

既然一切都是被互联网改变的,那我就去理解和拥抱它。其他唱片公司还在出实体唱片,我就先出一个非实体唱片;别人都在做实体演唱会,我就做个网络直播试一试。没有什么敢为人先的概念,只是觉得挺有意思。

 

创业初期,我成立EQ唱片,签了很多艺人,要求他们每天来公司上班。其实是建立一个共创关系,每个人都可以写歌,写歌的人都可以编曲,编曲的人都可以录音,录音的人都可以唱合声……这样也会降低运营成本和制作成本。我们做20张专辑的钱,也就是外面公司做一张专辑的钱。甚至连MTV和唱片设计都自己搞,省钱啊!

 

我当时相信,这种强迫式的管理会挤压出灵感。像金志文,他大量的创作都是在我们公司被逼出来的。我不相信最好的作品是这么来的,但是我相信人才是要靠这样锻炼出来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最优秀的词曲作家,但是一个人如果懂得创作,他在做录音师的时候会非常优秀。所以那时候经历过EQ唱片时期的人,后来在音乐行业的各个工种上都很出色。有人说EQ给整个行业输送了一批人才。弄得很像公益组织,就是没发什么财。

 
▲ 金志文在节目中说胡海泉是他的领路人


这么说吧,任何一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都有一个变化期,变化都是从最野蛮、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的。最开始大家都看不上,最后变成所有人据理力争的地方。主流意识和行为惯性会阻碍人们去认知新东西,不愿意去尝试和冒险。其实不光是音乐行业,很多人最开始还看不起拼多多呢,你看它现在的市值。

 

未来是纯分众时代。大家不要因为小众就看不起,也不要因为大众就特别追捧,一切很快都会过去,没有必要难受,也没有必要羡慕别人。谁都别试图去说服所有人,大众时代过去了。

(来源:腾讯新闻)


* 图片来自网络

实习运营编辑 | 小椰


本文版权归「贵圈」所有
 回复「转载」获取转载说明
 欢迎转发朋友圈

来都来了,不说两句?
留言获赞前两名的朋友,圈儿有微信读书季卡送上
截止时间为次日上午10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